警世预言-《1984》

《1984》插图

曾经在读完乔治奥威尔的《1984》后,连续做了两天的噩梦。那是一种不同于观看恐怖片的感受。这本书发行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却让身处21世纪的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非常真实的恐怖体验。

《1984》塑造了一个虚拟人物温斯顿在一个名叫“大洋国”的虚拟国度所遭遇的一切。大洋国的大街小巷都张贴着领袖老大哥的大照片,照片上写着一句话:“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每个人的家里都安装着巨大的“电幕”,“电幕”可以看到,听到这个房间里的一切。有时它还会发出声音,对房间里的人们发号施令。大洋国的人民都穿着统一样式的服装,吃着同样的食物,喊着同样的口号。除此之外,隐匿在人群中的思想警察无孔不入,他们在暗中考察着每个人对老大哥的忠诚。所有被认为是不忠诚的行为都会得到最严厉的惩罚。书中有一句令看客毛骨悚然的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乔治奥威尔如同一个预言家一样描述了一个极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隐私,没有自由,不标榜个性,不欣赏艺术,只有统一范式的人格和表达。这本书的恐怖在于,它描述的很多情节正真实的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里。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不合逻辑的App授权。购物App要求授权通讯录,输入法App要求授权定位,美图软件要求授权访问语音。最荒谬的是如果你拒绝授权,那么你将无法体验这个App的全部功能。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没有秘密的时代,你的数据无时不刻都在被监控,被利用。

Web2.0的繁荣

web2.0图谱

没有人能确切的定义web2.0时代是从哪一年开始计算,网络上普遍将BLOG热潮的来临作为Web2.0开启的标志。实际上,从1989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以来,互联网一直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发展中,界定时代的更迭,通常意味着:1.新技术革命;2.互联网价值的再分配;

那么当我们回看Web2.0时代,Blog、RSS、Wiki、IM等技术的出现,让互联网可以被多人参与,可读可写,人和人之间可以在网络直接互动,技术的革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的内容提供者;

到目前为止,Web2.0是互联网发展最快速最蓬勃的一个时代,线上活动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许多嗅觉敏锐的人在技术革新中发现了机会,Mark Zuckerbourg在2004年创建了Facebook,Jack Dorsey在2006年创建了Twitter,两家企业都在短短几年间完成了从创立到上市的历程,一跃成为新一批互联网巨头,这其中也包括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BAT等企业。

奥威尔式的噩梦

app滥用授权

我很认同刘慈欣的一句话:“技术本身并没有善恶,技术只是人性的放大器,被人们用来当作行善或者作恶的工具。”科技的发展本身是可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但人性是不值得信任的,靠道德永远无法约束人性,只有好的制度能够约束人性。所以,当这些互联网公司成为巨头的时候,他们开始作恶。这其实是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的,当一个人手握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数据,并且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自己牟取巨额利益时,他很难不被诱惑。

从Google街景汽车蓄意收集用户数据的丑闻,到Facebook被爆出分享数百万用户的个人数据用于政治广告,更不用说国内百度和拼夕夕之流对于底层民众的杀伤力了。

你有没有经历过,在微信上跟好友聊到了某款电子产品,当你打开购物App,映入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相关推荐。刚刚在音乐App单曲循环了某首歌曲,当你打开短视频App,就会不断的看到以这首歌为背景音乐的短视频。滑动过程中你顺手点赞了某几个搞笑短视频,而后你在百无聊赖当中又打开微博,赫然发现刚刚点赞的那几个短视频官微,就静静的躺在你的首页推荐里。刷微博过程中你看到了一些让你痛心疾首的社会新闻,正义感爆棚的你决定为弱者发声,遂编辑了一条微博痛斥造成这一切的体制,教育和人文环境。在微博发出的2分钟后,你惊讶的发现账号已被永久封禁。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个体的隐私是不被尊重的,你在互联网的数据都可以被巨头们随意利用。你想要言论自由,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在被封禁无数次后,从此保持沉默,或者无奈的使用“暗语”说给懂的人听。长此以往,独立的人格越来越少,每个人说的话,爱吃的东西,喜欢看的影片都一样。大部分人都被塑造成了相似的人格。少部分独立思考的人,却成为了异端,没有栖身之地。科技发展的如此迅猛,70岁的老人都学会了用微信拨打视频电话,互联网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而你只感到侵入骨髓的孤独,这场奥威尔式的噩梦似乎漫长的没有尽头。

Web3.0-把“你”还给你

web1.0-web3.0

Web2.0持续多年的繁荣是有目共睹的。直到今天,Twitter仍然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站。Facebook经历了数据泄密丑闻和网站宕机事故,仍保持着近20亿的日活。与此同时,社交网站过于中心化导致的用户数据安全问题就像达摩丝之剑一样悬在每个人头上。我们亟待更平等的互联网时代-Web3.0的来临。

Web3.0的概念是在2006年由Jeffrey Zeldman在他的的博客当中首次提出。如果按照Web2.0时代的划分标准来看,我更倾向于将2020年加密牛市的爆发作为Web3.0时代开始的标志。从比特币诞生以来,虚拟货币历经几轮牛熊,但2020年牛市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真正的落地了一大批去中心化应用,同样,也催生了一批“加密新贵”。从2020年开始直到现在,很多基于Web3.0概念的分布式应用程序(Dapp)诞生,比较典型的两个例子是:

Mask:Mask Network由Suji Yan带领团队创建,它是一款加密插件,Mask的愿景是要构建一座 Web 2.0和 Web 3.0 的桥梁,安装了这款插件后,用户就能对自己在 Facebook、Twitter 等平台发送的信息进行乱码加密,用户指定可以看到的用户将会得到解密私钥。

Mirror:Mirror.xyz由 a16z crypto 前合伙人 Denis Nazarov 创建。它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创作者发布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链接自己的钱包到mirror,自动成为写作者。写作者可在mirror发布文章,也可针对即将要发布的单篇文章铸造一枚 NFT 并通过出售该枚 NFT 的所有权份额发起内容众筹,之后这些 NFT 份额可被转售为所有者赚取收益。

RSS3:这是由Joshua发起的项目,RSS3在 Web3 领域中做的其实是“流”,简单解释一下其实是可以实现用户地址的发布和关注;将网络聚合成一个用户可以控制的索引集;为Web3 网络生成一个开放的用户表;所有这些都将在一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上完成。该项目最近推出最新的产品 Web3 Pass,对普通用户来说是目前体验 RSS3 技术的最佳窗口,他们为用户创造了一种原生的方式来与他们的相关的 RSS3 文件进行交互,并展示他们的网络资产。简单来讲,这对普通用户来讲相当于是一个 Web3 网络的 Passport。

从以上三个项目来看,Web3.0是一个更尊重个人意志,并且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如果说web2.0的开启和繁荣离不开Blog、RSS、Wiki、IM等技术。那么Mask,Mirror,RSS3等平台的出现似乎意味着新时代的来临。在Web3.0的世界,用户不必担忧数据安全问题,不用担心App的强制授权问题,因为所有去中心化的应用都是“无中介”的,你接收到的任何数据都可以通过IPFS技术做到自认证,无需第三方提供信任。基于这种技术,我们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民”。数年来,中心化社交平台塑造了太多千篇一律的灵魂。只有在Web3.0中,他们才有机会重塑自我,成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目前的Web3.0生态有点像1994年的互联网。当年所有人都在唱衰互联网,然而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Web3.0也一样,它正处于从概念到落地的阶段,这个过程有混乱,更有机遇。互联网的更新迭代速度如此之快,作为普通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拥抱Web3.0的浪潮,参与到这场伟大的变革当中。未来它回馈给你的,除了财富,认知,自由,还有自我。